壯觀的舊萬山部落,隱身於登知來山南稜尾端,一處海拔660公尺的稜線鞍部東北方,沿著緩坡往馬里山溪支流階次漸降。至少七層的巨大部落,一直是萬山人們百年來的家園,他們每年也會發起尋根行動,回到老家大掃除一番,也難怪這邊的家屋狀況維持得如此良好。
多虧了內本鹿pasnanavan Tama Dahu的分享,讓我知道萬山人們無論在語言、祭典上都和魯凱族有所不同,所以我更願意稱呼他們為「歐佈諾伙('Oponoho)」。而族人們也在2018年5月時連署發起過請願,希望原民會在兩年內推動正名;但一轉眼2020的尾聲已悄悄到來,在肆虐的新冠疫情之下萬事推遲,這事或許還得再等待一些時日了(當年新聞:http://titv.ipcf.org.tw/news-38979)
另外,Tama Dahu也跟我說,如果到陌生的部落去,就算只是遺址,也最好跟家屋的主人打聲招呼。我理所當然地問了:「可是我找不到屋主呀!」他笑笑地回答:「那就不要進去呀!」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到小鎮旅行的經驗,比如說北海岸的馬崗石屋小鎮?或澎湖、金門的三合院呢?如果你到這些地方,不會隨便跑進人家的家裡,那又為什麼會想要走進原住民族的家屋之中呢?有的部族像是布農,老人家都還在B1睡覺,沒有跟著遷村,走進去就好像人家跑到你阿祖的小山丘上野餐一樣,你心裡也會難受,對吧?
在這個報復性登山的年代,可以預見的是將有越來越多人有能力深入山林,那麼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共識、尊重的文化:到任何部落遺址探訪,請比照到任何小鎮的禮儀,不要在沒有經過屋主或其後代同意之前,就隨便踏入石板屋喔!就算只剩下牆壁也一樣。想靠近看一看,頂多在牆邊探頭探腦就夠了。
唯有這樣,我們才能在舊部落當個禮貌的客人,而不是野蠻的侵略者。
所以,就算我對任何遺址都有強大的好奇心,Tama Dahu的話和對於在地社群的尊重,驅使我和隊友無論如何,都不會僭越那家屋正面已倒塌的隱形之牆,也不會想伸手觸摸任何東西。畢竟歐佈諾伙這讓人讚嘆的石頭魔術、比人高又屹立超過一甲子的石板大牆,有個什麼萬一,可不是金錢能衡量的啊!
而這也是沒有去過舊好茶、老七佳、舊古樓等巨大舊部落的我,所見過最壯觀的家屋遺址了。希望未來也能有機會到前面幾個更完整、甚至仍有老獵人居住的部落朝聖囉!
#神鬼五湖出阿禮・在石板屋外讚嘆的我們